发布日期:2025-01-06 信息来源:毛睿 游览次数:10
“最近,由我带头负责、姚企贝隆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研究的‘面向高端复杂结构制品的注塑与挤出集成交叉关键理论及装备’项目获得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实现了制品成型精度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正式推广应用后,想必能带动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大学教授、装备研究室主任许忠斌介绍道。
许忠斌近照
2001年许忠斌在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材料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2003年回到浙江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微纳制造工艺与智能装备、小微注塑成型装备和超精密结构件产品等的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20余项。
许忠斌是如何与余姚这片制造业热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20年,经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牵线,许忠斌及其团队与贝隆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贝隆精密是一家专注于精密注塑、埋入成型、模具开发的企业,与许忠斌的研究领域高度匹配。经过实地考察和需求分析后,许忠斌主要为贝隆精密提供智能手机摄像头模块结构件制造工艺方面的优化方案,帮助其提升产品稳定性和精密度。
随着合作日益密切,许忠斌关注到作为结构件制造重要生产手段的小微注塑机和模具,其对技术提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今年,我们在注塑机原有基础上,安装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微纳结构尺寸设计软件,通过前期数据采集、模型分析,利用AI辅助功能对尺寸各异的产品进行最优工艺参数调整,仅需一个人在电脑面前就可以完成从前需要多人的操作。”在这四年时间里,许忠斌带领团队与贝隆精密合作发明专利近10件,研发产品约55款,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5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科企合作“双向奔赴”,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如今的成绩是对自己追逐科研梦想的肯定,也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落脚点。”许忠斌感慨,追根溯源,这离不开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立足“智囊”“外脑”定位,不遗余力搭建科研高地,提升研究成果站位,锻造人才、项目、企业“强磁场”的举措。
因此,除了助力企业发展,许忠斌还成立了拓凌(浙江)机械有限公司,主持申报的“小微型注塑机与模具的智能化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2021年第一批姚江英才计划项目。
此前,许忠斌及其团队研制的系列精密复杂结构的模内集成制造模具、小微型注塑机、微通道挤出成型工艺装备等产品,打破了国内企业长期依赖进口和技术掣肘的被动局面。“如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注塑行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下我们团队有了自主创新的新载体,相信会研发出更多产品满足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许忠斌说。
许忠斌正在汇报
据许忠斌描述,小微型注塑机一般指锁模率在50吨以下,用于生产微型或微结构塑料零部件的设备,这种模制工艺允许以最大可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制造复杂的小几何形状。目前,许忠斌带领团队依托拓凌(浙江)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申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设计了以小微型注塑机为主的10余款精密注塑机成套设备,年产注塑机、精密模具及其配套产品2000余台套,销往欧美、南美、韩国等地,拥有核心竞争力。
如今,3C行业(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医学工程、光学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向纳米技术转变,恰恰增加了对更小高精度零件的需求。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许忠斌树立清晰的目标:面向多个新兴产业设计制造更多细微结构的国产高端塑料产品,以期攻克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注塑行业作为我们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材料和工艺的创新,我作为其中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希望越来越多人能看见‘中国制造’的优势。”许忠斌坚定地说。
【报道来源: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