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院内动态

让人才“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核力” -- 余姚日报与姚界对研究院进行报道

发布日期:2023-12-28 信息来源: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 游览次数:41

近日,余姚日报和新媒体姚界对研究院6年来发展成效进行系列报道,2023年12月27日“让人才“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核力”——来自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报道(下)”报道,具体如下:

余姚日报对研究院进行系列报道

姚界对研究院进行系列报道


在《余姚日报》昨天《从书架走向货架让梦想照进现实——来自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报道(中)》一文中,研究院副院长赵川平提出了“人才驿站”一词,来形容研究院落址余姚后,对我市企业、产业与高端人才间起到的连结作用。

驿站,原意为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冠以“人才”二字,又延伸出了承担人才群体交流互动、互通往来的新意。

但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的定位绝非止步于“连结”——从人才落脚地的定位,到形成一定影响继而吸引人才聚集,再到成为本地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研究院在人才文章上苦下功夫,让“人才驿站”的定位在新时代有了更多新内涵,有力推动了我市机器人产业的稳健快速发展。

 

高科技人才释放创新红利

在工业智能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车间里出没着一台台经过精确精算、能井然有序沿着既定路线运送零配件的AGV物流运输小车。可当小车完成运输动作后,其终端仍需人力进行组装、调试,“无人化”操作依然止步于理想。若是有一台智能运输机器,将配件送至指定地点后,还能继续自动完成后道装配工作,工业智能化是否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这个“脑洞”,在浙大机器人研究院,有了现实的回应。

日前,记者走进研究院智慧物流装备研发应用场地,只见研发人员正对一台有着200余个零部件的高精重载AGV智慧注塑换模系统进行最终调试,即将发往某新材料制造企业,应用于搬运、装配等场景。据了解,该款AGV最高可载荷2吨,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建刚带领18人团队经过半年时间研发制造,成功攻克了定位、地图构建、控制协调等关键技术,精度偏差在0.5毫米以内,大受客户好评。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汽车行业内外饰件等为代表的塑料制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小订单、多品种、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渐成主流。由此带来的行业痛点是注塑模具的换模频率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人工换模操作则存在安全隐患多、费时费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注塑过程的生产效率和机器使用率。”卢建刚阐述着设计初衷。

据介绍,该创新项目立足注塑行业无人换模等特定场景对高精重载AGV系统的迫切需求,依托高精度控制、高可靠定位、高载荷能力、全流程方案等“三高一全”核心技术,研制了高精重载AGV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首创高精重载AGV智慧注塑换模系统,攻克了制约注塑行业柔性生产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瓶颈,填补了行业空白,形成了注塑行业柔性生产智能化成套解决方案。

作为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双聘教师,卢建刚主攻工业智能化研究领域,致力于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感知、智能建模、智能控制、智能优化,现已发表论文120余篇,编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按照研究院规定,卢建刚与其他双聘教师每周将至少有两天来姚参与研发工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强劲的智力支撑。

“在研究院落址余姚的同一年,我和我的团队就一同进驻组建了‘智慧物流团队’,以一年至少一项全新发明的速度,推动余姚智慧物流板块的迭代升级。”卢建刚说。通过顶尖人才引进一群高端人才、进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人才红利效应,是研究院人才赋能模块的一大支柱力量,也为我市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增添了机遇与动力。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入驻科研人员110人,其中双聘教师33人、属地人才77人,成立研发团队30余个;累计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8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项、浙江省重点项目15项、宁波重点研发项目5项,开展横向合作和自主科研项目78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3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60项。

打造人才新高地,抢占发展制高点。研究院正积极发挥人才赋能力量,全力破解创新之困,驱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新态势。  

 

技能型人才孵化产业未来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若顶尖人才的引留、高端人才的落地,对一座城市的更新能起到一部分的助力作用,那么剩下的助力必然来自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位于三七市镇机器人智谷小镇内的浙江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基地,就是研究院在我市创建的一个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技能人才服务的“摇篮”。

软件算法课程、机器视觉、机械设计与装配、机器人动力学……在产教融合基地的电子大屏上,细化到每个月每一天的课程安排正在静静翻页,等待着数以万计的学子迈入教室,接受机器人相关专业的知识“洗礼”。

作为研究院“三位一体”模式下浙江湾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作的人才培养培训场所,产教融合基地自落地以来,秉持着联合行业企业、提供工程项目实训服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宗旨,以培养新一代复合型技术人才、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行业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为导向,已累计培训培养员工学生43851人次,并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与此同时,产教融合基地还与10余所高校院所稳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订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和教材等教学资源,共推培养过程,共评培养质量。仅2023年,基地就面向浙江高职本科院校开展短学期实训15批次,累计培养26731人次;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联合申报的教学项目《适应区域优势产业的高职模具专业“智能+”系统化升级创新与实践》获得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产教融合基地还承接着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3年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智能制造)订单式培训服务项目,通过承办退役军人招聘会,与部分有意向的退役军人建立初步联系,为其开展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与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专业领域相适应的编程、安装、调试及其应用系统的实践课程,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

“明年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行动方案,针对即将就业的这批学生进行长周期的‘现代产业工程师’培训培养,把企业、学校、基地的老师会聚在一起,组成一支专家团队,联合把学生定向培养成本土企业需要的人才,让技能人才更对‘胃口’、实操技能更符要求。”产教融合基地负责人杨冠军说。

“产教融合基地是我们人才培养中一个极富代表性的基地,但并非唯一。我们还同步开展了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建,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硕博士生239人,其中多人毕业后已留在余姚创业就业。”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

2022年,浙江大学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作了重大改革,支持研究院设立的“机器人技术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并加大了招生名额数的支持,达到了每年15个的标准。随着我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以及研究院的不断探索发展,届时,留在我市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数量将大大增加。

路漫漫其修远兮。走过6载,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宛若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在姚的根基愈扎愈深、枝叶愈发繁茂,枝上新果亦是饱满可人。“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做实、做强、做大研究中心目标,通过完善‘人才-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进一步打通‘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加速发展—产业落地’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将研究院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向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企业家愿意合作的研究机构。”陆国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