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院内动态

从书架走向货架 让梦想照进现实 -- 余姚日报与姚界对研究院进行报道

发布日期:2023-12-27 信息来源:毛睿 游览次数:10

近日,余姚日报和新媒体姚界对研究院6年来发展成效进行系列报道,2023年12月27日“从书架走向货架 让梦想照进现实——来自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报道(中)”报道,具体如下:

余姚日报对研究院进行系列报道

姚界对研究院进行系列报道


一头是高校深厚的学术背景,大批科技成果亟需落地转化。

一头是企业迫切的转型需求,各项实践技术等待提质增效。

如何将两端连结,发挥出各自最大优势,破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等困境,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为余姚高质量发展插上“智造翅膀”?

这一课题,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自落地姚城,就在不断思考与探索。一晃6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篇大文章,研究院已然落笔成花。

 

“国产替代”加速冲刺

一个拇指大小的电磁阀,通过电流来控制液体或气体流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医疗设备、污水处理、冷暖设备、汽车工业、科研仪器、航天航空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我国电磁阀高端市场长期以来被国外技术垄断,相关零部件只能依赖进口。这一现状深深刺痛了余姚市永创电磁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建宏的心。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营业额不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前两年我常常在想,凭什么外国人能做的,我们做不到呢?”余建宏说,“我们有20年的‘实战’经验,就缺专业人才帮忙突破最后一层技术壁垒。”

余建宏的心声很快得到了回应。永创电磁阀想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目标与浙大机器人研究院服务本土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宗旨不谋而合。2021年,双方合作成立“精密电磁阀联合研发中心”。经过两年的共建,30余种创新研发的电磁阀问世,一项项原来“雾里看花”的技术揭开“神秘面纱”,核心高端零部件市场的大门已经向永创电磁阀打开。

“为了这款微型比例电磁阀,我们先后花了4年时间,投入上千万元,研究院也给我们配置了丁凡、刘硕两位浙大教授作为研发团队的‘最强大脑’,终于在今年临近年末实现了小批量试产,明年就可实现量产。”11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处长张景波一行参观联合研发中心时,余建宏手握小小的电磁阀,激动地介绍着,“按目前的市场反响预计,该产品明年的销售额可破亿元,将帮助我们实现产值翻番!”

余建宏的预计并非“水中之月”。这款运用了软磁材料提纯技术、完善电磁力平衡技术以及高频冲击缓冲技术的微型比例电磁阀,灵敏度优于0.1%,迟滞精度优于国际先进水平,且平均寿命从常规的100万次提高到了5000万次,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突破性成果离不开研究院的智力支持。”余建宏坦言,“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意来民营企业是个现实问题。而有了研究院的帮助,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帮助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长远发展。”截至目前,永创电磁阀在研究院助力下,共招引机械设计及软件相关领域高端人才7名。2024年,这一数据将有望更新至17人。 

 

“人才驿站”生根发芽

对于不少面临发展瓶颈的企业而言,对口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输送与培育,成了打破技术壁垒、开拓高端市场的“制胜法宝”。像永创电磁阀这样“带着需要攻关的重大课题而来,满载人才与产品而归”的企业,在我市并非唯一。

“研究院的总原则可以归纳为‘既顶天,也立地’,简单来说,我们要做20%的‘顶天’工作,即承担国家、省、宁波市的项目,而剩余80%的精力就是要投入到为姚企服务中去。”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

在解决“技术”到“产品”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研究院作了诸多探索。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指导下,研究院优化管理制度,围绕企业前瞻技术与重大产品需求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院企深度融合的联合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前期技术、产品技术与专业人才积累。截至目前,研究院与我市相关企业共建了11个联合研发中心,已呈现出喜人成效。2021年与宁波中亿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共建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2022年与浙江润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医院服务机器人联合研发中心、与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医学图像处理联合研发中心,2023年与浙江艾格森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智能化放电加工联合研发中心……众多联合研发中心充分发挥院企合力,大大推进产品开发进度,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高校在后端,汇聚整合学科、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在前端,通过他们的需求来牵引研发方向;研究院就在中端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有效解决创新创业型企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等问题,高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赵川平说,“你看我们的模式,像不像一个‘人才驿站’。”

“人才驿站”服务定位的推出,成为了研究院服务姚企的有力抓手。围绕“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制度,研究院为本地企业引进与打造了一批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从源头上提升了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高质量发展战略下,余姚有情怀有梦想的企业很多,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是很多企业家的心声,人才和技术成为企业创新发展亟需的重要引擎。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产业和企业做好相应的服务。”赵川平说,“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力度,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余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延链、补链、强链’支撑。”  

 

“科技红利”落袋为安

针对部分形状复杂、表面敏感工件抓取难度大的问题,设计变胞欠驱机器人手,利用其柔性、可变形的结构,提供更精确的控制和稳定的抓握力;研发用于感知压力、温度、湿度、痛觉等信息的柔性薄膜传感器,在医疗健康、机器人、体育建设、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半导体、紧固件等众多领域得到应用;设计出集模块化建图、定位、自主导航、路径规划、自主避障等功能于一体的自主导航机器人平台,并不断推动算法自我优化,持续丰富应用场景……2023年9月,浙大机器人研究院携今年度优秀创新成果,精彩亮相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夏末秋至,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智能制造领域总结收获的大好时机。历届智博会上,浙大机器人研究院都会“怀揣”一大批业内领先的创新研发成果,在全国智能制造产业最高舞台与顶尖对手“一较高下”,让余姚机器人产业走入绝对权威的国际视野。

秉持着将浙大的科技成果在余姚完成落地转化的基本思路,除了根据当地企业需求、引进技术团队、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来加速工程化(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外,从浙大遴选适合余姚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将团队引到余姚,并在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后推向市场,支撑地方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也是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的一种重要运作模式。

除此之外,浙大机器人研究院还于2020年创建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联盟,以研究院承建的浙江省余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依托,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讲座,政策辅导等服务近2000场次。截至目前,综合体已聚集各类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及产业链相关企业156家,其中规上企业93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家。

 

围绕重点关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中小微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提升余姚智能制造服务供给能力的宗旨,今年9月、11月,综合体先后组织80余家联盟成员企业前往标杆企业开展现场学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交流学习、拓展合作领域提供了契机。今年以来,综合体已邀请浙大教授、研究院专家就电机设计、人工智能、产品开发管理等开设专题讲座10余场,为企业精准提供技术、人才服务。

“研究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地方发展、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军。我们推出一系列科技助企服务,是为了让余姚企业在对接更大市场时唱好‘主角’,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红利’。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还需久久为功,眼下,就从力所能及帮助每家有提升需求的姚企做起,积跬步而至千里。”赵川平说。